聚焦核心素养,深耕历史课堂——淮南三中成功承办淮南市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研讨活动
发布日期:2025-04-06 15:29:54 发稿人:教科研处 作者: 信息来源: 保护视力色:

2025年4月3日下午,淮南三中在知行楼四楼录播室举办淮南市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研讨活动,旨在进一步促进历史教学的科学发展,推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化落实。此次活动由淮南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历史教研员李庆春老师主持,淮南市不同学校的30余位教师共同参与。

在课例分享环节,淮南三中陈少华老师讲授了选择性必修二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本课围绕淮南地方发展史进行跨学科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后续淮南市开展系列活动提供了示范。

在随后的评课环节,参会的全体历史老师积极发言,围绕陈少华老师的授课内容,详细阐述了个人对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看法。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为本次教研活动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最后,市历史教研员李庆春老师以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历史跨学科学习为主题,为全体教师带来了一堂精彩的专题讲座。其内容之广,程度之深,影响之大,值得全体教师的学习与深思。
以下是部分教师参与本次教学研讨活动的心得体会:
朱传玉:城市化是世界近代化背景下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历史地理现象,和当下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历史和地理学科交叉融合的绝佳素材。本次公开课的主题便是跨学科视域下历史与地理学科融合教学的有效性初探,陈少华老师精彩纷呈的展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赢得了外校听课老师众口一词的赞誉,更教会了我该如何去实施和开展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判断一堂课好坏的基准。具体来看,本次展示课目标明确且多元,从宏观来看,紧紧围绕跨学科的主题,冀图以不同的学科视角解决具体的历史问题;微观层面亦注重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就历史学五大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来看,也是成效斐然的。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使学生认识到城市化的演进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当下城市在发挥更多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病症;本次交流课的主题就是历史与地理的融合,呈现了数量众多且形式多样的历史地图,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自然不必多说;让学生自主阅读解析史料,并通过问答的形式增强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如在讲授第三部分“对城市化的展望时”,就完全是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的形式进行的;最终指向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由陈老师进行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总结,演说式的话语配上应景的音乐,无疑增强了历史课堂的艺术性,以自己的第二故乡淮南为 例,对城市未来发展和走向的展望,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能够增强学生的家乡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就教学方法和策略方面,优质跨学科活动课具有两大基本原则:第一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紧密结合;第二坚持教、学、评一体化趋向。本课就很好地贯彻和落实了这两大基本原则。首先,陈老师在具备一定课堂亲和力的同时又展现出极强的课堂把控力,就学生的发言给予适当地补充说明,整堂课始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通过问题链设计和任务驱动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最终的生成性效果极佳。在课堂评价方面,陈少华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状态和反应,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合乎时宜地进行评价,更加强调过程性。当然跨学科学习应具备探究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基本特点。陈老师的问题设计在相对复杂的基础上坚持适度开放,对于小文组合的同学们,理解一些地理专属概念名词无疑具有难度,所以将方向聚焦于当下热点话题,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参与,不仅降低了操作的难度,还体现了探究的延伸性。
就教学过程的实施来看,陈老师对本次展示课的设计构思可谓匠心独运,这从各子母的标题中就可见一斑,“异程同向”、“双刃共存”、“同心同求”,分别对应城市化的进城,利弊和展望,这样也有利于板书的设计。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互动性,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问题的设计是本次主题展示课实施成败的关键所在。陈老师设置了一系列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指向具体问题的解决,旨在增强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多元思考的意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中也不乏颇具价值和思考的问题,比如“城市病的具体应对之策”和“对淮南未来城市发展的展望”,就联系了当下实际,很容易引发学生共鸣,以史为鉴!
然而白璧微瑕,虽然在陈少华老师绘声绘色的演示下,在其班中学生的竭尽全力的配合下,本次公开课已趋于完美,但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思考。比如“如何把握跨学科教学的限度、深度、难度?如何设置有意义的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等。
施林溪:陈少华老师的课契合课程标准,以精准的时间把握,顺利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既向学生学生传授了知识,也很好地融入了地理学科和政治学科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得到强化。
就授课过程而言,陈老师在课程开头运用当前热门的本土年代剧视频导入,时空观念把握得当,也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通过学生对视频内容的解读,很自然地进入本课的正题“近代以来的城市化”。教师板书与学生思考同步进行,课程的节奏感把握得当。课程的环节设计环环相扣,运用任务设置的方式层层递进,再在每个学习任务下设置问题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回答和解决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具体及时地鼓励学生,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予以概括总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家国情怀”的培养在本课教学中体现的很充分,在对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化进程的柱状图对比中,教师总结的过程中特别突出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提升了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很好地呼应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要求。
教学过程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运用得当,以场景再现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出课堂探究,丝丝入扣,循循善诱,过渡自然。三维地图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历史教学重多学科融合的大主题,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对学生学情把握的非常清楚,对课本内容和课堂教学目标做到了然于胸。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讨论氛围热烈,课堂积极性高,陈老师的鼓励真诚而富有感染力,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勇于回答、乐于回答。
纵观整堂教学,能真诚地感受到教师热爱教学,学生沉浸其中,教与学不脱节,学生能很好地跟着教师的节奏完成学习。教师的思想与学生的思考碰撞出精彩的火花,课堂时常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课程的结尾,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了材料,教师对教学内容总结、升华,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课堂知识,更是让学生深受感染,对家国未来有了更多美好的畅想。本课的教学完美呼应了新课标,彰显了人文温度。
来自全市的专家老师对本节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跨学科融合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给予了中肯的建议。跨学科融合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将走得更长、更远、更完善。
此次教研活动的举办,标志着淮南市历史教学新的研究方向。淮南三中将继续探索三新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新路径,为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努力前行。
- 版权所有 www.hnsz.net all rights reserved.power by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淮南第三中学
- 皖ICP备2021013132号-1 网页设计、网站制作均由淮南三中信息中心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