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教学教研

淮南三中课程实施方案与教学计划

发布日期:2022-12-19 18:03:40  发稿人:教科研处   作者:  信息来源:  保护视力色: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和《安徽省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皖教工委〔2020〕31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深入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皖教基〔2020〕9号)《淮南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现就我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各项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发展素质教育,创新课程教学,改革育人方式,完善评价机制,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2020年秋季高一年级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配套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到2022年覆盖所有年级。通过本轮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组织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校长、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师资专业支撑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健全一套适应新时代要求、彰显新课程理念、体现现代化水平、符合学校实际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办成人民满意的优质省级示范高中。

(三)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构建“五育”并举培养体系,聚焦核心素养培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每个高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新课程理念和要求。充分发挥课程在学校育人中的核心作用,整体设计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关注共同基础课程和选择性课程学习,探索新时代面向人人的普通高中教育新形态。

2.坚持统筹规划。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协同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招生等有机衔接,全面提升普通高中的育人水平。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系统培训、示范引领、监测督导等工作机制,完善经费投入、师资配置、专业研究、设施配备等保障机制,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3.坚持继承创新。立足学校实际,充分考虑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教学实际和年级师资、文化特色,找准深化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有机衔接路径,顺利推进改革并取得实效。发挥学校发展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努力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办学样态。

(四)时间安排

根据国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和省市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相关要求,统筹谋划,科学设计,稳步实施。

2020年新生入学启动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生涯规划教育、综合素质评价等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相对完善的选课走班管理制度、较为科学的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和科学有效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二、学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做好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组织、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有效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

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各项工作。分管校长具体抓落实与实施,各部门工作服从、服务于教育教学中心任务。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建立联系各年级、各教研组教学制度,形成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

 长:张晓明   党委书记、校长

副组长:刘     党委委员、副校长

           顾正龙   党委委员、副校长

陶会武   党委委员、纪检组长

 员:代银、吴启红、陈晓雯、童磊、谈友祥、谢伊丽、许靖、路宁宁。

 责:制定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方案,并负责实施;领导和组织各工作小组;对工作实施进行组织、培训、指导、协调、督促、检查、评价;提供后勤保障和政策支持;解决推进进程中的具体困难,总结和部署阶段性工作。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课程开发建设中心),由教学副校长统筹,教务处、教研处和年级部具体负责,主要由学校教研组长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课程开发实施。

 长:刘刚

副组长:代银、童磊、段涛、许靖

 员:年级部主任、学科教研组长

 责:负责相关方案的制定以及与之配套的政策和制度,对课程进行评价。做好学生的需求评估,检查、督导各门课程的实施情况,组织好教师的校本研修和培训活动,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做好课程档案管理工作。

2)成立选课走班指导小组,由教务处主任、年级部主任、学科教研组长和班主任组成。

 长:刘刚

副组长:代银、童磊、段涛、许靖

 员:各学科教研组长、班主任

 责:根据学生特点指导学生选课走班工作。

3)成立学分认定、综合素质领导评价小组,由教务处主任、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主任、学科教研组长、班主任等组成。

 长:刘刚

副组长:代银、谢伊丽、段涛、许靖、路宁宁

 员:年级部主任、学科教研组长、班主任

 责:每学期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与综合素质。

4)成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由政教处主任、年级部主任、学科教研组长组成。

 长:顾正龙

副组长:谢伊丽

 员:唐进、年级部主任、学科教研组长

 责:负责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生涯发展指导意见。

5)成立后勤保障领导小组,由总务处主任、年级部主任组成。

 长:顾正龙

副组长:陈晓雯

 员:周长河、杨宇、年级部主任

 责:制定学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后勤保障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学校教学后勤保障工作,服务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6)成立专家顾问小组,及时解决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与学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与学校发展提供全面的指导。

三、新课程建设与实施

(一)课程设置要求

1.学制和课时

1)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等)11周。每周35课时,每课时按45分钟计。在保证科目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调整课堂教学时长,开展长短课时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2)每学年分两学期,每学期是否分学段安排课程,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实际需求自主确定。

3)学生通过18课时的科目内容学习可获得1学分,科目教学时间安排一般为18课时的倍数。

2.课程类别

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其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

1)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

2)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必须在本类课程规定范围内选择相关科目修习;其他学生结合兴趣爱好,也必须选择部分科目内容修习,以满足毕业学分的要求。

3)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学生多样化需求,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开发设置,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3.开设科目与学分

普通高中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

具体学分安排如下:

科目

必修学分

选择性必修学分

选修学分

语文

8

0--6

0--6

数学

8

0--6

0--6

外语

6

0--8

0--6

思想政治

6

0--6

0--4

历史

4

0--6

0--4

地理

4

0--6

0--4

物理

6

0--6

0--4

化学

4

0--6

0--4

生物学

4

0--6

0--4

 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6

 0--18

0--4

艺术(或音乐、美术)

6

 0--18

0--4

体育与健康

12

 0--18

0--4

综合实践活动

8

 

 

劳动

6

 

 

合计

88

≥42

≥14

4.科目安排

结合我省实际,必修课程统一安排,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学生根据高校专业科目指引、兴趣爱好和毕业学分要求自主选择,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结合实际安排。

外语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学校自主选择第一外语语种英语。条件成熟可开设第二外语。

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其必修内容分别按3学分设计模块。

音乐、美术,必修内容各为3学分,高一、高二年级应开齐必修学分要求的课程内容。

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必须在高中三学年持续开设,学校可提供模块供学生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等,其中研究性学习须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劳动课程中的志愿服务,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其余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要因地制宜,科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课程,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选修课程可以在各学期适当分散安排,条件成熟可以在高一年级开始安排。确保高二全学年和高三学年第一学期,每个学生每周至少有2课时的选修课程学习时间。

除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课程外,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其他学科必修课程内容为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范围。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六个选考科目的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范围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部分内容。选修课程的考核,由学校组织实施。

要结合有关学科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落实爱国主义、公民道德、生态文明、民族团结、国防安全、法治和心理健康等专题教育要求。

5.毕业学分要求

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课时的学习并考试(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不少于42学分(其中参加高考的学生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以及选择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科目应修满上限学分;对于不选考的科目,鼓励学生结合兴趣爱好选修部分模块);选修课程不少于14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共8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等,研究性学习6学分(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劳动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其余4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

校本课程不少于14学分。其中,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学科拓展、提高类课程之外的课程不少于8学分。

课程建设与实施

1.课程建设与实施原则

1基础性、均衡性和科学性。遵循高中新课程设置、学时和学分管理的相关规定,根据学校情况,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地实施新课程,充分体现高中新课程基础性和均衡性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多样性、选择性和创新性。利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赋予学校的课程自主权,科学规划,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开设多样化的课程,逐步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提高学校实施课程的水平,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潜能和未来职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课程编排

1)课程编排的要求

学校要统筹制定高中三年教学计划,合理、科学安排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原则上先排出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最后排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等选修课程和德育课程相对固定于某个时间段。

课程编排单位:必修课程表(含选择性必修)一般按学科以行政班为基本单位编排。选修课程在保证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按学生选课后形成的教学班编排。德育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以行政班为基本单位编排。校本选修课程实行跨学科、走班教学,这些课程编排时应相对固定于某个时间段。

课程编排结构:合理、科学、有序地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高一年级主要设置学科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必修课程,生涯规划、校本课程等选修课程,还有德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二年级主要设置学科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必修课程,校本课程等选修课程,以及德育课程;高三年级以高考总复习为主,坚持设置德育课程和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活动时间。

课程编排时间:高一新生第一学期选修课程的选课在第一周进行,其他阶段学生在学期末和假期选课,学校在新学期开学前完成课程编排。

选修课程安排:三年内学校提供至少22学分的选择性必修课程和至少6学分的校本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

2)课程编排的程序

在校长领导下,教务处具体负责学校的课程编排工作。

各学科教研组在市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本学科学校的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开设方案,报学校教务处。教务部门进行汇总和调整,排出学校必修课程表、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清单,报校长批准。

教师指导学生依据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清单进行选课。

学校教务处对学生选课情况进行汇总、统计、调整,编排出学期课程表。

3.课程计划:【以高考3+1+2模式拟定

高一年级课程计划

 

科 目

上学期

下学期

周 学 时

一学年

学分

语 文

必修(上)

必修(下)

4/4

8

数 学

必修一

必修二

4/4

8

外 语

必修一、必修二

必修三、选择性必修一

4/4

8

物 理

必修 第一册

必修 第二册

2/2

4

历 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外历史纲要》(下)

2/2

4

思想

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

《政治与法治》

2/2

4

地 理

地理 第一册

地理 第二册

2/2

4

化 学

必修 第一册

必修 第二册

2/2

4

生 物

《分子与细胞》

《遗传与进化》

2/2

4

信息

技术

《数据与计算》

《数据与计算》

《信息系统与社会》

1/1

2

通用

技术

《技术与设计1》

《技术与设计1》

《技术与设计2》

1/1

2

音乐

音乐鉴赏

歌唱、舞蹈

(实行选项走班教学)

1/1

2

美术

美术鉴赏

绘画、设计

(实行选项走班教学)

1/1

2

体育

上学期:体能、健康教育,

下学期:健康教育;在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中选择6个模块(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实行选项走班教学,每节课至少安排10分钟针对性的体能练习。

2/2

4

校本

课程

由年段教师同时开设校本课程,实行选项走班教学,每学期每生选择2门课程。

2/2

4

研究性

学习

由指导老师开设指导课,学生自选课题和指导老师,走班上课。上学期为通识培训,下学期完成1个课题。

1/1

3

社会

实践

  学生参加军训活动一周,积极参加团员活动。

 

1

劳动

教育

  学生课外参加志愿服务,每周不少于1小时。

 

1

心理/

职业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内容包括主题心理活动课和《高一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开设男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针对部分学生需求,学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其提供心理咨询和生涯指导服务。

1/1

 

班团

活动

含德育与安全主题教育

1/1

 

周活动总量

35节

学年学分总量

69学分

高二年级课程计划

 

科 目

上学期

下学期

周 学 时

一学年

学分

语 文

选择性必修(上)(中)

选择性必修(下)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4/4

8

数 学

选择性必修一、二

 选择性必修三、

选修 A类课程

4/4

8

外 语

选择性必修二

选择性必修三、四

3/4

6

物 理

 必修 第三册、

选择性必修一

 

选择性必修二、三

4/4

8

必修 第三册

 

2/0

2

历 史

选考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4/4

6

不选考

选修《史学入门》

 

2/0

2

思想

政治

选考

《哲学与文化》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法律与生活》

《逻辑与思维》

4/4

8

不选考

《哲学与文化》

 

2/0

2

地 理

选考

《自然地理基础》

《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3/3

6

化 学

选考

《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

3/4

6

生 物

选考

《稳态与调节》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

《生物技术与工程》

3/3

6

信息

技术

《信息系统与社会》

《数据与数据结构》

1/1

2

通用技术

《技术与设计2》

 

1/0

1

劳动教育

学生课外参加志愿服务,每周不少于1小时。

下学期,与通用技术选择性必修统筹,开设《技术与生活》1个模块教学。

0/2

3

音乐

合唱、音乐基础理论

(实行选项走班教学)

舞蹈表演、视唱练耳

(实行选项走班教学)

1/1

2

美术

绘画、设计

(实行选项走班教学)

速写基础

1/1

2

体育

健康教育; 在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中选择6个模块(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实行选项走班教学,每节课至少安排10分钟针对性的体能练习。

2/2

4

校本

课程

由年段教师同时开设校本课程,实行选项走班教学,每学期每生选择2门课程。

2/2

4

研究性

学习

由指导老师开设指导课,学生自选课题和指导老师,走班上课。本学年完成1个课题。

1/1

3

社会实践

 学生参加团员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等。

 

1

班团活动

含德育与安全主题教育

1/1

 

周活动总量

33—35节

学年学分总量

66—68学分

 

高三年级课程计划

 

科 目

上学期

下学期

周 学 时

一学年

学分

语 文

选修《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复习课

4/5

2

外 语

复习课

复习课

5/5

 

数 学

复习课

复习课

5/6

 

思想政治

复习课

复习课

5/5

 

历 史

复习课

复习课

5/5

 

地 理

复习课

复习课

5/5

 

物 理

复习课

复习课

5/5

 

化 学

复习课

复习课

5/5

 

生 物

复习课

复习课

5/5

 

音乐

歌 唱

 

1/0

1

美术

创作与设计基础

 

1/0

1

体育

   健康教育; 在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中选择6个模块(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实行选项走班教学,每节课至少安排10分钟针对性的体能练习。

2/2

4

劳动教育

  与校本课程统筹,开设《劳动教育》校本讲义教学。

1/1

2

班团活动

含德育与安全主题教育

1/1

 

周活动总量

35节

学年学分总量

10学分

 

高中三年课时分配表

 

科 目

学段及课时安排

高一上

高一下

高二上

高二下

高三上

高三下

语  文

4

4

4

4

4

5

外  语

4

4

3

4

5

5

数  学

4

4

4

4

5

6

物  理

2

2

选:4

不选:2

选:4

5

5

历  史

2

2

选:4

不选:2

选:4

5

5

思想政治

2

2

选:4

不选:2

选:4

5

5

地  理

2

2

选:3

选:3

5

5

化  学

2

2

选:3

选:4

5

5

生  物

2

2

选:3

选:3

5

5

信息技术

1

1

1

1

 

 

通用技术/劳动

1

1

1

2

 

 

音  乐

1

1

1

1

1

 

美  术

1

1

1

1

1

 

体育与健康

2

2

2

2

2

2

校本课程(选修)

2

2

2

2

 

 

心理/职业发展

1

1

 

 

 

 

班会(党团活动)

1

1

1

1

1

1

研究性学习

1

1

1

1

 

 

劳动教育

 

 

 

 

1

1

周总课时

35

35

34、35

33-35

35

35

备注:

1.综合实践活动共8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

研究性学习共6学分,课内安排4学分,高一、高二每周1课时,课外须完成2个课题,可得2学分。

社会实践2学分,包括:军训、党团活动、社会考察等。

    2.劳动教育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安排在课外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高三每周安排1课时劳动教育,得2学分,另有2学分与通用技术选择性必修内容统筹,在高二下每周安排2课时。

 3.选择性必修余下的4学分,学生选择修习音乐2学分,美术1学分,信息技术1学分。

4.选修课程共14学分,其中语文选修4学分,数学选修2学分,校本课程8学分,高一、高二、高三(上)持续开课。

5.日常教学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原则上不安排学科类课程教学,鼓励安排体育、党团社团活动、项目研究、劳动、实践等课程。

    6. 合格性考试时间安排:

高一下6月:化学、地理、生物;

      高二上1月:思想政治、物理、历史、通用技术;

      高二下6月:数学、外语、美术、信息技术;

      高三上1月:语文、音乐;

      高三下4月:体育与健康。

      实验操作合格考试:物理,高二上12月;化学,高一下5月;生物,高一下5月;通用技术,高二下5月。

 

 

4.课程安排创新思路【模拟方案】

考虑到2020级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时间尚未发布,我校将根据具体发布情况具体调整、制定学校课程安排方案。

 

2020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时间安排(模拟)

 

年级

考试科目

考试类别

考试时间

高一

化学、地理、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限选不超过3科)

合格性

考试

6月

高二

思想政治、物理、历史

化学、地理、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限选不超过2科)

合格性

考试

1月

数学、外语、艺术(或美术)

化学、地理、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应选不超过1科)

6月

高三

 语文、音乐

合格性

考试

1月

 体育与健康

合格性

考试

4月

历史、物理(限2选1)

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限4选2)

选择性

考试

6月

 

1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安排

我校根据教情、学情,合理安排合格性考试时间,将化学、地理、生物三科安排在高一下学期6月份进行,思想政治、物理、历史、信息技术四科安排在高二上学期1月份进行,数学、英语、美术、通用技术安排在高二下学期6月份进行,语文、音乐两科安排在高三上学期1月份进行,体育与健康安排在高三下学期4月份进行。

2)国家课程安排方案

语文、数学、外语、体育学科三年连续安排所有学生全部必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在高一年至高二年相对集中开课,并根据学生的选课倾向在高二年开始选课走班教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在高一和高二均有开课。劳动教育在高中三学年持续开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高考选考科目课程(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从高二年开设相关学科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高三年开始有计划地安排高考备考复习。

3)学校课程安排方案

在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本校、本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地域特色资源和各类社会资源,开设多种类校本课程,包括校本特色课程和校本拓展课程。如:文化课程、淮南子文化课程、成语文化课程、生态文化课程、社团文化课程、体育与美育课程等校本特色课程;兴趣拓展课程、思维提升课程、学科应用课程、创新实践课程等校本拓展课程,形成稳定的有利学生个性、多元、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

注意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合。根据淮南市楚文化、淮南子文化、成语文化的特殊优势,学校重点开设校本特色课程,如:文化课程、淮南子文化课程、成语文化课程等,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能力、个人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出发,立足学校实际,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开设专题课程,包括:德育教育课程、红色文化教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安全法制教育课程等多项内容。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思想品德、健全人格等提供课程支撑。

4)课程与模块

无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由若干个模块和系列构成。其中,必修课程的所有模块,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必须在课程规定范围内修完所有选择性必修课程,同时结合兴趣爱好,在其他科目中选择部分内容修习,以满足毕业学分的要求。而选修模块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自主选择相应模块修习。每学完一个模块,考核合格可获得2学分或1学分,在高中三年内须修完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不低于42学分,选修选课(校本课程)不低于14学分,才可达到毕业标准。

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促进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形成。如果学生希望在某些学科有所发展和积淀,就应该从各科的选修系列中增加学习一些适合自己的模块,获得更多的学分。开设选修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多样化选择的机会,提供一个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空间,真正实现育人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5.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主要涉及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组织等因素。 

1)课程实施策略

选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适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特点的教材;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优势,使之成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学习内容;不断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典型案例、辅助资料。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对其适用性不断进行评析,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成立学校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开发小组,确立与各学科相应的拓展课程目标、内容,研制符合现代教育发展、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加快教师自我发展建设,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培养一批名师,让学校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建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研发的激励机制,开发教师的潜能和创造性,使每一个学科教师都有符合课程需要的研究课题。

完善各学科学分认定方案,完善学分制管理系统,建设学分制管理信息平台,对课程实行学分管理。

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学校网络资源、图书馆、计算机房、实验室和专用教室以及体育场馆都要全面向教师、学生开放。

2)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是实施课程评价的关键。学校根据“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应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符合客观公正原则、全面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考核方式

基础性课程的考试,文科要增加开放性命题、开卷答题、撰写小论文等能力考核的比重,理科要增加学生自主实验,创新实验,增加对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论文等能力评定的比重,拓展型研究型课程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生的论文、作品的综合评定,使学生有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评价体系

改变只看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法。尝试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在个体学习或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时间安排、笔记(知识结构的整理)、作业、讨论学习计划的执行和调控等内容。

终结性评价,这是对学生三类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重点在课程的实践环节和终结性考核上。

在综合评价中逐步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权重,以强化过程管理。

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激励机制

在对学生的激励机制上,应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全面发展向激励学生的个性化、特长化发展转变。在既有的学习之星”、“学科之星”“三好学生奖”、“进步奖”的基础上增设 “演讲辩论奖”、“发明制作奖”、“才艺之星奖”、“活动能手奖”等奖项,真正做到从制度上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6.课程管理 

观念的转变是课程发展的先决条件,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方案的有关文件。教师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理解新课程理念的人才观、基础观、质量观和育人方式观,为课程改革发展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注意处理好长远与眼前、局部与全局、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等关系,强化科学意识和规范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1学校成立由校长、教师代表、课程专家、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课程委员会,及时收集、反馈教师、学生等各方面人员对学校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对学校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及时进行课程内容调整,改进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形成教材不断革新的机制,使课程应成为一个开放、动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2制定、完善并落实《淮南三中教师岗位职责》、《淮南三中学科组长和备课组长岗位职责》、《淮南三中教学常规要求》以及各种奖励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3完善教学辅助部门管理制度,使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场馆、音乐室、美术室等全方位地为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

学校积极实践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加快课程校本化工作。针对不同课程,根据课程目标制定不同的课程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国家三级课程总课时数的要求,开齐开足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三大类课程。要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课程计划安排形式,结合各类课程的不同特点,采用班级教学、小组互助、个别学习、校外课堂、分层分类走班教学、反转课堂等多样化的时间、地点或者课堂形式完成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前要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有详尽的授课计划与教案;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得当、教学手段丰富,能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教学完成后要有反思和总结,以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课程实施中,注重了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教材挖掘,开发与利用好教材资源和课外课程资源,重视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形成“学科育人、德育育人、艺术育人与环境育人”的课程环境,为学校多元的课程体系增添色彩。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专业引领、案例研究和同伴互助等途径,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校本创生能力和课程实施能力,引领教师加强学科思想建设,强化课程意识,建设培养一支敬业爱生、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指导且具有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注重发现和培养课程专家对象,并为其提供培训、经费等各方面的支持。逐步建立和培养一支优秀的市级课程建设专家队伍。

四、新课程、新教材教学管理

(一)选课走班

1.选课走班的基本原则 

1)自主性原则。选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特长及发展方向。每位学生亲自选课并确认,他人可以提供参考,但不得代选。 

2)学生差异和学校实际兼顾的原则。选课走班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学校教学实际,尽量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个人发展的平台,学校尽量多开课程,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3)科学发展原则。学校在设置课程时,要科学合理,既满足升学考试的需要,又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2.选课实施

1)宣传政策,指导选课

①选课指导和管理领导小组对选课流程、走班形式、教学班学生管理、教师评价等问题提前规划,讨论制订出相关的管理办法。编制《淮南三中新高考选课指南》,在选课前一个月发放给学生。

②对导师进行培训,掌握指导学生选课的基本原则。每位导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选课,让学生对自己所选课程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好至少两个选课方案,为正式选课做好充分准备。 

③培训动员。高一年级应多次召开学生大会和家长会进行选课指导和动员,就选课的意义、原则、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向学生及家长做出明确解释。

2)选课实施程序

①因材施教。学校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将每个年级划分三个层次的教学单元,学生在本教学单元内选课。

②导师及时对所负责的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帮助学生根据个人特点选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选修课程。行政班班主任负责做好班级学生的选课汇总工作。

③模拟选课。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后,组织学生进行3+1+2模拟选课。学生在网络平台填选课意向表,年段长汇总、统计数据,教务处根据模拟数据做选课前期准备。

④正式选课。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学生在充分准备、认真考虑的基础上在学校网络平台进行选课。

⑤凡经批准选修的课程,一般不能随便退选、改选,如遇特殊情况一定要退、改选时,学生要填写退、改选申请单,由班主任统一汇总报教务处,教务处提交校长办公会批准后方可进行退选或改选工作,退、改、补选工作应在本学期开学前一个月内完成,过期不再单独处理。

⑥教务处利用暑假根据学生选课情况进行分班、调配任课教师和编制课表,以保证期初教学的顺利进行。

3)选课流程 

选课按以下流程来操作:课程设置、选课指南等相关制度的编制→发放《选课指导手册》等→开动员会→教师指导学生网上选课→模拟选课→整理、统计、调整→正式选课→确定选课→分班、调配任课教师→编排课表

(二)教学实施管理

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班主任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新模式。班主任承担学生行政班管理工作,导师(学科教师)承担教学班的管理工作。

1.班级管理模式

1高一年级,尊重学生差异,实行行政班与教学班合二为一的班级管理模式。必修课程以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教学,校本选修课程实行学生选课走班,以教学班为单位组织教学,学生的自习课、班会、运动会等各项活动在行政班进行。

2高二年级实行分类选课走班。

在充分尊重学生选择意愿的基础上, 实施分类走班,即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的班级管理模式。语数英三科以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教学;选考科目依据学生的志愿,以教学班为单位走班教学;校本选修课程也实行以教学班为单位走班教学;学生的自习课、班会、运动会等各项活动在行政班进行。

2.班级管理要求

1行政班管理

①行政班级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集体组织,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学校保持班主任的相对固定,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②班主任在行政班级管理的基础上,加强与走班学科任课教师的联系,关注并及时了解教学班学生日常表现、学习情况等,配合任课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科的学习效益。

③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 建设和谐的班集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 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并内化为自我的人格素养。组织丰富多彩的、富有特色的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建立和谐向上的班集体组织。

2教学班管理

加强选考科目分类选课走班教学管理,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教学班级的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德育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规范选课走班教学中教与学的行为,确保选课走班教学有序、高效开展,确保教学质量。

①教学班管理实行行政班班主任与教学班任课教师共同负责制。教学班任课教师是该教学班的学科导师,是教学班学生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班中教学、纪律、财物、安全管理等的第一责任人。

②教学班任课教师要定期与行政班的班主任交流,反馈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及成绩等情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在教学班中增强集体凝聚力。

③教学班任课教师要建立教学班学生档案,分析学生的状况,确定教学班的班长,主要负责学科作业收缴、教室环境整洁等常规工作。

④教学班实行小组制管理。教学班任课教师应在学期初,以原行政班为单位,按学生所处班级不同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进行教学管理。

⑤建立教学班班级组织机构。教学班任课教师应在学期初确定班长、学科委员、劳动委员、学科小组长等学生干部,并明确相关职责。

班长——协助教学班任课教师做好本教学班的班风学风建设;督促本班同学按照规定的座位坐好,提前做好课前准备;协助任课教师考勤,课前及时点名,对缺席同学了解情况并做好记录,将记录结果在课前告知任课教师;定期召开教学班班干部会议,了解学生的学习、作业情况以及对教学的建议,并将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学班任课教师。

科代表——主要负责作业的收发和学习信息的上传下达;具体负责督促学科小组长做好学科作业的缴交和分发工作。如遇有学生欠缴作业,学科委员应查明原因并做好记录,并与收起的作业一起反馈给任课教师。

劳动委员——协助班长开展各项工作;主要负责上课教室的卫生、公物的维护;安排并督促值日生在每一节课课后擦干净黑板、清理教室;下课后组织同学迅速离开教室;放学后负责关闭电源。

学科小组长——负责收集所在班级同学的作业,将收取的作业交学科委员。对于欠缴作业的同学要及时催缴,对未上交作业的同学应查明原因并做好记录,并与收起的作业一起反馈给学科委员;负责因病因事等特殊原因请假学生手续的收集,并在课前交教学班班长。

3.教学实施与教学场所

1)教师岗位明确,行政班班主任要与教学班任课教师之间经常联系。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充分调动教师开设选修课程的积极性。每位老师至少指导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2)充分利用和发挥校内各种场所的作用,校本课程和生涯规划课程等部分选修课程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来实施。

(三)教育科研

1.尊重和激发教师的教研需求,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以新高考理念为指导,以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为重点的新型校本教研模式,提升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教师共同成长和终身学习。

2.充分发挥教科研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先导作用,加强课题研究工作,积极探索和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和教学实施等问题,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充分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建立与当地教科研机构、教师进修学校和高校等的联系,为校本教研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

(四)学分管理

学分是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反映。学校建立学分管理制度,加强学分管理,确保学分认定公正、公平、公开和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成立学分认定、综合素质领导评价小组,由教务处主任、年级主任、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学科教研组长、班主任等组成。

      长:刘刚

    副组长:代银、谢伊丽、段涛、许靖、路宁宁

  员:年级部主任、学科教研组长、班主任

下设办公室:教务处,主任:代银

  责:制定学分认定具体细则,每学期对学生进行

进行认定与,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1.学分认定

1认定的主体: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的主体是学校。学校在校长的统一部署下,由教务部门牵头,制定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

2学科类课程学分认定

修习课时记录认定。学校必须按照课程设置规定的课时开设课程,学生必须全程参加课程修习,课程修习的时间记录由任课教师登记,教务处核准建档;未经学校批准,课程模块实际修习时间低于该模块规定学时数六分之五的,该课程模块学分不予认定,获得免修资格的除外。

修习过程表现认定。包括学生在修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情况、完成作业及各项学习任务情况、从事与修习内容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及平时成绩等。

模块考试成绩认定。模块学习结束,由学校组织考试。考试除笔试外,还可以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听说能力、实验操作和专业技能测试等方式。    

以上三方面过程记录由任课教师登记,教务处核准建档。三方面均合格者,方能获得相应的模块学分。

3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

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

研究性学习6学分,三年中学生应完成2个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学分的认定主要依据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材料,含课题申报表、开题报告、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课题成果评审等。此项学分由教研处认定。

社区服务学分认定

社区服务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10天,可获得2学分。学分认定依据学生服务对象单位的书面评鉴意见和学生参加服务过程的详实记录。此项学分由政教处认定。

社会实践学分认定

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由学校组织的、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包括团员活动、军训、社会考察、职业体验等。社会实践每学年2学分,三年合计6学分。学分认定依据学校的鉴定意见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过程的详实记录。此项学分由政教处认定。

选修学分认定

学校应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学生修习选修课程创造条件,并在修习结束后进行考核。选修课程的学分从学生修习过程记录和课程考核结果两方面来认定。

2.学分认定程序

1学生按规定完成课程(模块)修习并经考试、考核后,任课老师根据学分认定要求,提出初步意见交教务处审核。学生按规定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后提交相关材料给班主任,班主任根据学分认定要求,提出初步意见交教研处政教处审核。

2教务处、教研处政教处对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的初步意见和学生资料进行复审,对不能获得学分的学生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及家长,并告知其原因。

3学生对学分认定结果如有异议,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教务处、教研处政教处自接到申请10日内作出决议,并回复申请人。

3.学分与学籍管理

1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合格而不能获得学分的,可以申请重考,重考合格后可获得学分;重考仍不合格者,允许重修或改修其他模块(必修课程和有必修学分要求的选修课程不能放弃)。重修要在接到学分不被认定通知后1年内完成(高三年级要在本学年第—学期内完成)。

2严格学时、学分管理,不得以学分奖励学生,不弄虚作假,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选修课,获得更多学分。

3认定的学分要分别记入学校学籍管理档案(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学生学分认定档案内容应包括学生在该课程(模块)修习过程中所用课时、学习表现评定结果、考试考查考核成绩、学分认定时间等。

(五)教学质量监控

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加强新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测,每学期进行有关教育教学质量的数据采集、科学测评与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教学评价方式

1听课、评课。通过公开课、观摩课、随堂听课等,发现教师的优缺点,在评课环节给予合理的教学评价,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水平。

2专项检查、评价。教务处加大教学常规检查力度,关注教师的常态课,定期检查教师的教案、反思、作业布置与批改等,了解教师工作状况,实时沟通交流,提出建议和意见,完善教学评价的依据。

3教学成果评价。将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高考、中考的相关指标,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将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参考依据。

4校本课程评价。教师结合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根据选课的学生人数、问卷调查(或座谈)等进行评价,作为考核教师的辅助参考依据。

5学生评教。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给予真实、公平、公正评价或提些合理性建议,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依据。

6家长评教。通过家长代表座谈会、家长问卷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家长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或意见建议,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依据。

2、评价指标

A.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1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应提前2分钟进入课堂,有序组织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关注课堂纪律和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教学目标实现。根据学科的核心素养,关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形成过程,落实核心价值的育人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3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方法多样化、科学有效,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教学技能等基本功娴熟程度,学生主体的体现,教师关注全体学生的意识。

4学生学习状态。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达成状态。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B.教案、作业布置与批改评价指标

1体现新课改理念。教案(详案或简案)要有新课程、新高考理念,实施学科核心素养的举措和策略,教学过程能够体现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

2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教师结合自身特长优势和学情,积极整合、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

3教学反思、提升。节末或章末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深入反思,记录教学过程的闪光点或不足,分析原因,促进自己专业提升。

4作业布置与批改的质与量。有布置有批改有讲评,力争全批全改,充分反馈作业的量、难度、完成质量,鼓励教师创造性进行评分或评定等级,撰写鼓励学生的评语。

C.校本课程评价指标

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教师完成自己专业的正常教学任务外,结合自己的特长开发校本课程,可以是学科拓展型(学科竞赛、学科应用等),或校本特色课程(世遗文化、体育与美育等),或专题课程(德育教育、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做好学生的导师工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评价方法

(1)课堂教学评价时,要本着为师生发展服务的原则,既要关注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对教学过程的优化情况,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2)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随堂评价与教学结果评价相结合,学科指导组评价与家长代表评价相结合。

(3)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自评他评相结合,兼顾总结性评价,突出形成性评价。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附件1为一节课评价量表,教师评价用表适用于单人或多人,学生评价作用表适用于全班学生。

4.课堂评价

A.学生学习状态评价

(1)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来,学生参与教学的数量、广度、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重要标志。

(2)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学会倾听;是否善于交流、交谈;能不能独立思考;能不能发现问题;能不能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关注;学生的回答是否得到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否能够彼此交流和分享见解。

(3)学生的达成状态。新知识是否得到掌握;学生的素养是否得到训练或提高;学生的情感是否得到积极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有变化;学生的求知欲是否增强。

B.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1)教学目的达成度。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实状况如何,指导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寻找达成目标的最佳途径,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是否能够恰当地处理教材,实现因材施教;是否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能用审视和探究的眼光来对待教材,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认同或形成新观点。

(3)生成式的课堂。教师能否创造机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把学生的困难、问题和经验当作课堂教学的生长点,同时给学生自尊、自信。

(4)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教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调节、控制和总结,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C.教师基本功评价

(1)教师的基本功是一堂好课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姿态表情要乐观且具有感染力;教学语言清晰流畅、规范风趣、启迪思维;善于启发和倾听学生的意见,有效组织学生讨论,并根据学生实际与需要即时生成和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板书中心突出、概括性条理性强;信息技术融合运用和实验演示熟练准确;手势、站位及走动适中。

(2)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开发出适合本校校情、学情的校本课程,这是展示教师的才能和智慧的标准之一。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受学生喜爱程度,给学生发展提供潜在的影响。

教学评价的三个部分,其权重可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占50%,教师的教学行为占30%,教师的基本功占20%。

 

(六)毕业资格认定

学生毕业资格由学校根据上级有关规定认定。凡具有本省普通高中学籍的学生并具备以下条件者,可准予毕业:

1.三年内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合格以上;

2.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的学分,三年内总学分达到144以上;

3.学生参加并通过省级规定的学业水平检测。

学生毕业证书由学校上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验印后发放。

五、新课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自觉提高综合素质,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着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提供参考

(二)基本原则

1. 客观记录,真实反映。以事实为依据,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例客观记录和写实性描述,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入客观数据,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

2. 内容全面,体现特色。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高中学校的办学特色。

3. 注重过程,指导发展。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发掘学生潜能,加强学习和生涯规划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健康成长。

4. 公开公平,强化监督。规范综合素质评价程序,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确认制度、信誉等级制度、公示和举报投诉制度。

(三)记录和评价内容

1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主要反映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包括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重点记录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参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党活动等情况。

2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主要反映学生各门课程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重点记录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基础型课程成绩、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学习经历等。

3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主要反映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重点记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参加体育运动、艺术活动的经历及表现水平等。

4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主要反映学生的创新思维、调查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体验经历等。重点记录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创造发明等情况。

(四)记录方法与程序

1写实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集中反映综合素质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收集相关事实材料,每学期及时填写《淮南三中学生成长记录册》。录入学生自我介绍、军事训练、社会实践、国防教育、党团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违纪违规情况、基础型课程成绩、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学习经历、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和学校特色指标等内容。学生基本信息、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信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综合得分、体育艺术科技活动项目等内容采用客观数据导入的方式记录

2. 整理遴选。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全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各级部成立不少于5人的专门工作小组,负责本级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实施。每学期末,教师指导学生整理、遴选用于撰写自我介绍的材料毕业前,学生要在整理遴选材料的基础上撰写自我介绍,以及遴选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

3. 公示审核。由学校统一录入的内容(除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外)及相关实证材料在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之前必须于每学期末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

(五)评价结果应用

1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并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促进教师开展学生成长过程指导和生涯辅导,帮助学生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持续推进素质教育。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校开展各种素质教育活动,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六、新课程新教材校本教研工作

(一)指导思想

校本教研以新课程新教材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目标任务

1、树立校本意识。改进教学实践中的方式和方法,解决我们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整合教研处、年级部、教研组、备课组等多种力量,建立学校教研网络。全体教师围绕共同的目标,努力提高教科研水平,努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树立研究意识,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4、树立“科研强校”意识,积极开展校本研修与课题研究。

(三)主要形式

建立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经验交流、调查研究、听课、评课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具体制度

学校建立“三级”校本教研结构,实行校本教研工作分级负责制。

第一级——校长、教研主任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1、全面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发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校本教研。

2、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校长、主任每学期坚持深入课堂,每学期听、评课20节以上。

3、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信息交流会。组织撰写校本教研活动方面的心得体会、教学反思、专题论文等。

4、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与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审定学校的教科研课题,并督促逐级落实。

5、发动全体教师从自己实际出发,学习教育理论,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对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

第二级——教研组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应负责组织本学科有关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的目的、任务,讨论并确定分年级教学要求,制定学期科组计划。组织领导各备课组教师制定年级教学进度计划,并严格执行。

2、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建设,实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核评定及课外活动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3、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个人每学期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教学研讨课、公开展示课,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撰写经验论文。

4、大力抓好本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组织本学科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探索教法和学法,认真备课,写好规范化教案,讲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组织好每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

5、每学期组内开展观摩评议活动,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6、每学期要向学校提交一定数量的经验论文或心得体会等。

第三级——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手段。教师是校本教研工作的承担者和受益者。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必须主动、认真地进行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1、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态度端正。

2、认真完成学校、教研组、年级交给自己的任务。开学初确定本学年个人教研的研究课题并在教学实践中展开研究。

3、认真参加听课、说课、评课活动,每周坚持写教学反思,每学期至少听、评10节课。

4、要坚持做到“六个一”:每学年精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研究一个教学课题,上好一堂教学公开课,完成一份教学设计,写一篇教学叙事案例,写一篇教研论文。

5、要熟悉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必要的教参资料,认真制定好一学期的授课计划。能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

总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认真完成计划,提高校本教研质量,使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七、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领导小组,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做好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组织、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有效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建立联系各年级、各教研组一线教学网络制度,形成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资源配备。根据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需要,科学核定教职工编制,配齐配足各学科教师和实验员、图书管理员等教辅人员,特别要满足选课走班教学、指导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师资需求。结合实际改进教师奖惩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满足课程开发、教学研究、设施设备配置、资源建设、教师培训与研修以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必要的经费需求。

(三)加强师资培训制定新课程新教材培训方案,落实全员培训工作。确保于2020年8月底前完成高一年级各学科教师培训工作,于2021年8月底前完成其他年级各学科教师培训工作。在完成全员培训的基础上,聚焦新课程实施重点难点开展专题培训,确保各学科教师全面掌握新课程内涵和要求结合实际抓好新课程新教材校本研修。

    (四)加教研指导。学校教务处、教研处、各学科教研组要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对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在实践中转化落地等问题加强研究,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师生开展实践研究,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积极探索区域联合教研、校际联合教研等多种教研工作机制创新,不断提升教研工作的制度化和专业化水平,发挥好教研工作对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作用。健全校本教研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五)加强宣传督导。充分利用教职工大会、学生家长会、班会,编制、发放告知书,广泛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争取社区、家长的积极配合,形成学校领导重视、群众理解、社会支持的良好环境,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的顺利实施。